姿璇快讯网姿璇快讯网

生态修复加速度 武昌区2万余亩湖面构建水下森林

原标题:生态修复加速度 武昌区2万余亩湖面构建水下森林

4月18日,生态春风和煦,修复下森划着特制的加速建水解三国木板船,20多名身着红色救生服的度武黝黑汉子正在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湖面种植水草。

“这可是昌区技术活。”种草工人康春俯下身,亩湖面构将一根长长的生态竹蒿插入水下厚厚的淤泥中。蒿尖挖成空槽,修复下森内部水平固定着5株水草。加速建水卡口松开,度武借着河泥的昌区粘性和下坠的重力,水草迅速被插入淤泥中,亩湖面构湖床很快就织出一排排整齐的生态“秧田”。

近年来,修复下森武昌区加快湖泊生态修复速度,加速建水全区已构建水下森林2万余亩,占规划修复区域的解三国98%。

春光里湖中“插秧”忙

天色微朦,一辆大货车停靠水果湖汉秀码头。车上满载着一袋袋水草,刚从梁子湖培育基地运来的,草根还包着湿漉漉的泥团。

“春天是最佳种植季节,为了不误农时,我们从早上7点忙碌到下午4点。”工人们将麻袋卸到船上,6人一组,一排一排坐在3米宽的特制木板船上。随着小船的运动轨迹,水草一行行地被整齐栽种在湖底,仿佛春光里舞动的秧苗。

“种水草有讲究,水面较深处插,浅处抛,硬湖底插,软湖底抛,每平方米栽种约15兜,与栽秧相似。”康春来自安徽,从去年开始从事城市湖泊中“插秧”的新职业。一年之中要忙春、夏、秋三个季节,高峰时人人都携带水壶,吃饭喝水全在船上解决。

“一般1至2米最合适,水草种植选择阳光能够照射的湖底,种下去后几天就能生根并长出新叶。如果生长不佳,要及时补种。”施工队负责人介绍。

在水果湖、沙湖、楚河等湖泊,漂浮的生态围格将湖面隔成一块块棋盘,酷似稻田。开春以来,几个大湖同时作业,武昌区市政总公司的200多“插秧”工人1个多月已栽种了50万余平方米。

“育秧工厂”育水草

“大部分水草都源于这个选育基地。”4月16日,东湖山庄小区,30口大桶静静排列在院子的角落。湖北省水科所湖泊生态修复课题组的康玉辉博士团队在此已度过8个冬天。

苦草,又名扁草,能够大量吸附有机盐等污染物,是水生态修复的核心品种。2013年,康玉辉博士参与武汉市城市湖泊的生态修复试点工作,他开始探索苦草野转家的驯化试验,选育适宜长江中游气候且能大规模推广的苦草品种。

康玉辉先后深入洪湖、梁子湖、斧头湖等,挑选能安全越冬的苦草品种,并在这个院子里开展筛选试验。“最低时达到零下9℃。冰冷刺骨,双手经常在里面浸泡几个小时。”在这30口直径1.7米的大桶里,冬季平均水温要比湖水低5℃。经过数年反复比对试验,团队终于通过无性繁殖,培育出能够安全越冬的鄂系苦草母本。

梁子湖边,一个约200亩的池塘,这里就是康玉辉团队的的“育秧工厂”。选育成功的苦草幼苗,初春时移栽到这个池塘。康玉辉穿上皮裤,和农民们一块下水“插秧”。水深和密度都要控制适当,水太浅,高温时可能会旱死,水太深,水草长得过于纤细,弱不禁风,繁殖较慢。

“一株能分蘖30多株,成为最早一批武汉水生态修复的供给来源。”康玉辉的“育秧工厂”累计提供苦草秧苗已绿化了包括武昌区内沙湖、紫阳湖、水果湖在内的数万亩湖泊。

相当于一个中型污水处理厂

4月初,武汉市发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武昌区内沙湖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持续蝉联全市湖泊水质“最佳”。

“过去污水经常排入湖中,湖水变得混浊不堪。”在湖边散步的孙蕾女士回忆。由于调蓄洪水,污水和雨水经常倒灌,内沙湖混浊不堪,常年水质劣V类,湖水恶臭,透明度低,底泥的厚度都有1.5米深。

在截断污水直排源头后,2016年,内沙湖水生态系统开始重建,成为全市的示范区。“湖面上有睡莲、荇菜。湖水下有苦草、黑藻、虎尾藻,整个内沙湖形成了一个层次完备的水生植物世界。”区水务和湖泊局总工办主任王浩介绍,湖中还放养了鳜鱼、黄颡鱼等。

如今,走在湖边,轻风吹拂,湖面碧水荡漾,一群水鸟游弋,阳光照射到湖底,湖中“水下森林”若隐若现,不时有游鱼穿梭其间。

2020年6月,武昌区启动外沙湖、楚河及水果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除了局部清淤,管网排口改造,大面积实施了水生态系统修复。加上已完成的紫阳湖、晒湖、四美塘等湖泊,全区水草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

“理论上计算,这些水下森林的治污能力约相当于一个日处理能力10余万吨的中型污水处理厂。”武昌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通过卫星传感、人工巡查与在线监测相结合,对水下森林发挥的综合生态效益进行长期评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通讯员 姜衡)

赞(5235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姿璇快讯网 » 生态修复加速度 武昌区2万余亩湖面构建水下森林